腾冲包车去松山战役遗址(腾冲包车去松山战役遗址怎么走)

腾冲松山战役 中国人为什么不修好墓碑

腾冲包车去松山战役遗址(腾冲包车去松山战役遗址怎么走)

       有啊,现存的松山战役遗址,主要集中在腊勐乡大垭口村东西两侧的松山山顶一带范围约4平方公里。中国远征军雕塑群由雕塑家李春华创作并捐赠。整个雕塑群位于滇西抗战主战场松山主峰子高地南侧,占地约17500平方米,由402座单体雕塑组成。

       这一个主要的纪念场所,之所以没有单独的墓碑,是因为当年的国军打完仗后,因为阵亡的将士太多,自己没有妥善保存好烈士们的遗体,自己没有修缮好墓碑,等新中国成立后,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想起来这些为国捐躯的将士,但这时已经不可能单独修建墓碑了,因为绝大部分的将士遗骸已经找不到了。

参观松山战役遗址观后感

       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反攻缅北等巨大胜利。

       同古保卫战

       1942年1月日军攻占仰光,1942年3月19日,在200师师长戴安澜领导下,发动了同古战役,蒋介石的计划是以200师不惜代价死守同古争取时间,掩护远征军主力向同古一带集结。而主力第5军迟迟末集结,造成200师牺牲很大,但由于中方不愿进攻,只想保存实力,而英军却又将右翼空开,造成日军包围200师,孤军无援情况下。200师主动撤出同古。

       斯瓦逐次抵抗战斗

       三月三十日晨二百师突围后,当晚令新二十二师以一营在叶带西占领前进阵地,掩护主力在斯瓦河南北岸构筑逐次抵抗阵地,三十一日下达正式命令。这一战斗的目的是掩护主力集中,准备平满纳会战(以后平满纳既会而不战,是因东西两路告急,棠吉、瓦城动摇,因而放弃会战)。其所以称为逐次抵抗战斗(或称狙击战斗),是根据当前地形(斯瓦至平满纳为

       隘路)、敌我战术特点、缅甸交通运输腐化、主力集中无法预计以及同古被围的教训等等,确定我军掩护部队不固守一阵地,利用隘路预设纵深阵地逐次抵抗优势敌人的攻击;在诱敌深入我阵地内尚未立足时,埋藏的地雷炸弹一起爆发,两侧埋伏狙击兵配合我正面部队一举反击消灭敌人。我军这种阵地又要虚虚实实,使敌人捉摸不清;尤其经过一两次打击后敌军就裹足不敢急进。因之新二十二师牵制敌人半月之久(连南阳车站攻击约二十一日之久),其间激烈战斗亦达十二日之多,使敌人伤亡惨重,寸步难行。我军已达到以少胜众、以劣制优的目的。

       1942年4月19日仁安羌大捷,是中国入缅远征军新38师第113团,在缅甸仁安羌救英军大胜日本常胜军第33师团之世界著名战役。

       1942年1月,日军连破菲律宾、印尼、马来、星洲,席卷整个中南半岛,长驱直入缅甸,声言要与轴心国希特勒纳粹德军会师于中东。2月16日仰光告急,中国应盟友英国之请,派遣远征军三个军源源开入缅甸,协同英军共同保卫这一块印度的屏藩,和当时中国唯一对外交通线的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先头部队,精锐的第5军200师于3月8日开抵缅甸重镇同古城。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之初,由第6军担任景栋至孟畔之间的守备。当第五军在东吁附近与日军进行激战时,为掩护东吁左翼侧的安全,遂将中国远征军第六军暂编第五十五师第一团推进至东吁以东的莫契、垒固地区。东吁失陷后,日军由东吁向东突进,于4月6日侵占莫契,并继续向垒固方向推进。中国远征军退守克马俾。接着,日军又向克马俾阵地攻击,守军顽强抗击,直至防御阵地全部被毁。为了加强垒固的防御,第六军命令暂编第五十五师第三团主力、军直属工兵营驰援垒固。15日,日军逼近中国远征军防守的土冲河阵地,中日军队激战数日,中国远征军给日军以一定的打击和消耗,但终因寡不敌众,被迫后撤。日军以坦克、汽车组成的快速部队,向垒固方向突进,守军未能以有效手段阻止日军前进,致使垒固方面阵地也被突破。4月下旬,第六军军长甘丽初见颓势难以挽回,命令部队破坏垒固至和榜一线的公路,北撤到和榜,垒固失陷。此后,日军继续北犯,兵分两路,一路由和榜以西指向东枝,一路和榜以东指向雷列姆。 为应付危局,中国远征军长官部命令第六军军长甘丽初率兵一部在雷列姆附近构筑防御工事,并由这个军的参谋长林森木指挥退守和榜附近的部队,在和榜进行阻击;同时,命令第五军军长杜聿明率领第二○○师及军直属队,立即向东枝前进,攻击向东枝进犯的日军。4月23日,第五军先头骑兵团向已攻占东枝的日军发起攻击。

       缅北滇西战役

       1942年10月14日,驻印军新编第三十八师击破日军第十八师团一部,攻取新平洋,进入缅北。12月攻占于邦。1944年初,新编第三十八、第二十二师分别攻克大自家及太洛,3月上旬又攻占孟关和瓦鲁班。日军退守杰布山隘,凭险顽抗。新编第二十二师在新编第三十八师与美军第五三。七支队(两个营)策应下,经14天战斗,攻占长达10公里的杰布山隘(参见孟关杰布山隘间战役)。日军残部向孟拱河谷撤退。随后第五三。七支队与新抵达太克里地区的新编第三十师、第五十师各一部混合编为中美突击支队,继续向密支那挺进;新编第三十八师向高利前进。

       退守孟拱河谷的日军得到增援,据守高利、英开塘及卡盟等地。4月末,新编第二十二师在新编第三十八师一部配合下向日军攻击,经月余苦战,于6月19日将上述各地全部攻克。接着,新编第三十八师向孟拱急进,新编第二十二师由西侧向孟拱迂回(参见孟拱河谷战役)。此时,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由滇西栗柴坝至双虹桥间渡过怒江,经月余激战,攻克马面关、北斋公房、江苴街等日军战况示意图据点,迫近腾冲外围。第十一集团军为支援第二十集团作战亦以一部渡过怒江。5月22日,远征军根据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关于迅速攻占腾冲、龙陵与驻印军会师缅北,打通中印公路的电令,以第二十集团军为右集团攻击腾冲,以第十一集团军为左集团攻击龙陵、芒市。6月初,第十一集团军对日军发动全面进攻。第七十一军主力渡过怒江,向龙陵进攻,激战至21日,双方形成对峙(参见强渡怒江战役)。

       第二军主力渡过怒江,以一部围攻平戛,以另一部配合第七十一军进攻龙陵。远征军总预备队第八军于6月初逐次渡江,加入第七十一军对龙陵之攻击。与此同时,新编第三十八师在孟拱东北攻歼日军一部,解除遭日军攻击之英印军第三十六师一部之危,并进迫孟拱城;新编第二十二师连克孟拱外围各据点,对孟拱城形成包围。经两昼夜战斗,于25日攻克孟拱。日军残部向密支那方向撤退。缅北重镇密支那驻守日军两个联队。驻印军与先期到达该地近郊的中美混合突击支队对日军展开攻击,经过两个多月的激烈战斗,于8月5日攻克密支那.日军大部被歼,少数向八莫撤退。

       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对腾冲发起攻击,日军据险顽抗,经苦战,于9月14日攻克腾冲,日军全部被歼。7月13日,第十一集团军再次对龙陵发动进攻,在第二十集团军的支援下,于11月6日攻克龙陵,日军大部被歼,少数向芒市撤退。尔后,第十一集团军向芒市、遮放、畹町、芒友进攻。驻印军攻克密支那后,将所属部队分编为新编第一军(辖新编第三十八、第三十师)和新编第六军(辖新编第二十二、第十四、第五十师),经过整训补充后,于10月15日开始南进。11月14日,新编第三十八师抵达八莫附近,在新编第二十二师和空军的配合下,经过20余天的战斗,击溃日军第二师团一个加强联队,攻占八莫。新编第三十师于1945年1月15日攻克南坎,日军大部被歼,残部向腊戍撤退。

       第五十师在芒卡附近接替新二十二师任务后,向南进攻,在万好击破日军一部继续向茂罗前进。英印军第三十六师一部向乔梅方向前进。攻克南坎后,新编第三十八师、新编第三十师分别向芒友、老龙方向进攻。新编第三十八师连克滇缅路(从昆明起经南坎到腊戍)沿线残余日军据点,27日攻克芒友,与远征军会师,完全打通了中印公路(从雷多起经南坎到昆明的统称)。新编第三十师在新编第三十八师一部支援下,经过50余天的战斗,于3月8日攻克腊戍,续向康沙追击,27日与第五十师一部会合。第五十师另一部与英印军在乔梅会师。残余日军向景东方向溃退。至此,战役结束。

松山战役旧址的主要展览

       “中华儿女血肉丰碑天地表 民族英杰浩然正气日月彰”。从观看《老兵仵德厚》的心灵悸动,到观看《松山战役》的眼泪簌簌,我充分认识到了这两句话的分量所在。中华民族是个不屈的民族,正是因为有了先人的鲜血和奉献,我们才有了今日的美好生活。

       我时常在想在我们走过的每一寸土地下面,是不是都躺着一个我们时常想念却又时常想要告别的烈士。如果他们的鲜血没有渗入地下并且也不会凝固,我们这块土地上是不是早就血流成河,我们的也包括我自己迈出的每一步是不是都会在这条血河里激起汹涌的浪花。

       通过观看影片,我了解到松山战役是整个滇西抗战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远征军先后投入了八个步兵团,两个炮兵团和一个工兵营加上盟军及其空军地勤人员4万余人的兵力,历经大战十次,小战百余次。全歼守敌三千余兵,中国远征军伤亡官兵7600余人,松山的每一寸土地都渗透着英烈们的鲜血。巍巍松山,记下了历史画册中悲壮的一页,滔滔怒江,流走了多少辛酸、屈辱。我相信,中华民族昂首阔步走向未来的时候,不会忘记自己的过去;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国力的逐渐强盛而淡忘了受欺压、受屈辱的历史;不会忘记为国御寇、英勇奋战的民族英雄。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国可亡,史不可灭”,因为修史“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缅怀,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一名21世纪的新青年,了解历史无疑是责无旁贷,却又是一件难以承载的任务。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新中国。我们应勿忘国耻,努力学习,用知识的力量来武装自己,用知识的命运来振兴中华。

        继续往前,来到11号碑桩“红帽坡梁子”。“红帽坡梁子”是通往子高地的最后一个阵地,在茂密的树林和灌木丛中,脚下全是掩体、交通壕、弹坑。我们每前进一步都要十分小心,稍不留神就会掉下战壕。1944年8月2日中午,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来到久攻不下的松山主峰再次进行现场堪察,看到的是我远征军不断伤亡近1600多人,而不见敌人行踪的特殊战场。

       经过两个月的炮犁火耕之后,地表上已没有了绿色。顶峰的堡垒,由于喷火器焚烧,并经搜索,已无敌踪。战场是静止的。但数日后,凡通过近旁者,多被射杀。后才发现堡垒下面有坑道或掩蔽。敌寇随时会放冷枪。为了胜利,远征军甚至用人肉战去耗尽日寇的枪弹,却是久攻不下。日寇狂言,不死10万人,休想攻取。

       爬上松山的顶峰,如今只留下两个巨大的爆破落坑和掘进的地道痕迹。落坑旁分别竖有12、13号碑桩遗迹,此地是日寇的支撑点,工事最为坚固,有母堡两个,子堡多个。大、小堡垒都有掩盖。并分为3至4层,内部设施齐全,由轻重迫击炮、火箭筒、枪榴弹筒、轻、重机枪构成浓密火网。加之日军以武士道精神疯狂死守松山。山高坡陡,不易攀登,时值雨季,泥滑路烂,远征军的进攻十分艰难。在采用飞机、重炮轰击均未奏效而伤亡千余人的情况下,最后采用坑道作业,在山顶两侧距敌堡150m处掘进宽1m、深1.8m的两条坑道,在敌堡下掘药室两个。坑道内各装入TNT炸药70箱和50箱,于8月20日上午9时引爆,将整个山顶炸坍,才消灭了顽敌,结束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斗。

       从松山主峰沿着远征军挖掘的两条坑道而下,山势陡峭、灌木丛生。山岩上生长着一棵弹痕累累、特别高大挺拔的榕树,是当年松山战役的最好见证。 来到半山腰,眼前突然一亮,出现一个约1500平方米的草坪叫“道人坪子”,竖有14号碑桩。这里曾是日军的练兵场。当年远征军工兵挖掘坑道炸敌堡就是从这里开始的。“道人坪子”的另一端有一条小道返回松山脚,途中经过的一个积水塘曾是日军的停车场和放置武器装备的地方。水塘正前方有一棵古树,是松山幸存的三棵树之一,而旁边则是伤痕累累的小榕树。

       松山战役是整个滇西抗战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远征军先后投入了八个步兵团,两个炮兵团和一个工兵营加上盟军及其空军地勤人员4万余人的兵力,历经大战十次,小战百余次。全歼守敌三千余兵(生俘9人,俘获军妓30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官兵7600余人,其中,第103师所属特、工两连伤亡殆尽,有的连队仅剩两人。松山的每一寸土地都渗透着英烈们的鲜血。松山战役是山地丛林攻坚的典型战役,它铲除了日军设置在滇缅公路上的最大障碍。为夺取滇西抗战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3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8周年纪念日,中国远征军雕塑群选择这天在云南省龙陵县松山抗战遗址落成,揭幕仪式后,远征军老兵和远征军将士后人纷纷瞻仰雕塑群,并走进松山抗战遗址,重拾历史记忆。

       3日的松山上,青山无语,松涛阵阵。中国远征军老兵代表梁振奋在中国远征军雕塑群揭幕仪式上高唱抗战歌曲,“生死已到最后关头,中国的领土一寸也不能失守。”最后,梁振奋振臂高呼,中国的领土一寸也不能失守,包括陆地和海洋。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中国远征军雕塑群由雕塑家李春华创作并捐赠。整个雕塑群位于滇西抗战主战场松山主峰子高地南侧,占地约17500平方米,由402座单体雕塑组成,用东方造像方式,按真人尺度1:1.2的比例塑造,分将军、夏装士兵、秋装士兵、冬装士兵、驻印士兵、娃娃兵、女兵、跪射兵、炮兵、在世老兵、战马、吉普车12种方阵。雕塑以士兵为主体,选取戴安澜、史迪威、孙立人等22位将军为军官代表,突出付心德、刘桂英、鲍直才等28位在世中国远征军老兵,以表达迟到的关怀和对中国抗战的深刻理解,让后辈铭记中国远征军的悲壮历史。

       龙陵县地处云南省西部边陲,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滇西抗战的主战场,为滇缅公路交通咽喉。抗战期间,日军为截断国际唯一援华物资运输线--滇缅公路,于1942年5月自缅甸入侵滇西,进占滇西之龙陵、腾冲。当时,云南工兵总指挥部已下令将惠通桥破坏,日军占领“东方直布罗陀”——松山。中国远征军先后投入两个军约4万人的兵力,从1944年6月4日开始进攻,至9月7日攻克松山,苦战3个月零3天,取得完全胜利,全歼日军1260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7600余人。

       松山战役是滇西抗战中的关键性战役,是中国战略反攻阶段转折性战役,是中国军队首次歼灭一个日军建制联队的战役,被美国西点军校作为二战中山地丛林攻坚战经典战例录入教材。

各种大小车型,高中低档轿车、商务车、大巴等车型齐全!
为您提供最为贴心的出行服务,咨询热线:13330513530
丽江拼车网(www.ljpinche.com)提供丽江周边拼车/云南旅游包车等服务!
丽江拼车 » 腾冲包车去松山战役遗址(腾冲包车去松山战役遗址怎么走)